其实对于司官的概念,御史长时间以来也是认识不足,仅局限于各部院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。为了让诸位对清代的文职京官层次有一个更好的认识,御史就借此话题说一下相关方面的内容。

京师文职各衙门,当以内阁级别最高,是国家名义上的中枢机构。自雍正朝开始,虽然成立了军机处,但在制度层面,内阁是有正式编制的。且雍正即位后更定官制,将内阁提升为正一品衙门。

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即枢臣,尽管清代不设宰相,但官场普遍认为大学士即名义上的宰辅,而以首辅兼首揆之大学士,则称为“真宰相”。

军机处由于是临时机构,从成立的那天开始,就一直没有编制,属于“差”和“兼职”的性质。从历任军机大臣的履历来看,由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者占多数,以尚书兼任军机大臣的也有不少,而以侍郎兼军机大臣的只是个别。

正因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情况较多,所以可以将军机大臣与内阁大学士同列一个层次,用现在的行政级别而言,枢臣介于正国级和副国级之间。

“堂官”之称谓在清代十分普遍,但是堂官是有级别限制的,不是所有衙门的一把手都可以称之为堂官。列入堂官行列的,主要针对的是六部、都察院、理藩院、内务府这几个衙门。

从字面意思理解,堂官就是指在衙门大堂上办公的官员,所以就不是特指一把手。以六部而言,满汉尚书、满汉左右侍郎,皆在堂上办公,所以尚书、侍郎都属于堂官的范畴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尚书与侍郎并非是上下级关系,这一点与地方的总督、巡抚比较类似,只是相对而言,尚书的权力更大一些,侍郎在具体的行政事务中,仍具有很大的话语权。

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堂官的含义,那么从级别上也可以很好地判断,不管是六部、都察院、理藩院或是内务府,其衙门级别都是正二品以上。

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:在京文职衙门中,凡是正二品以上的衙门,其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堂官,低于正二品的则不称。各部院堂官负主掌国家最重要的行政事务,级别处在第二等,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。

或许有读者会有疑惑,除了上面讲的几个衙门外,翰林院不也是正二品衙门吗,是不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也属于堂官呢?

答案是否定的,翰林院虽然是正二品衙门,但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一职向不当设,皆以内阁大学士兼任。此外,翰林院、詹师府、六科与各行政衙门性质不同,后面具体会讲。

在京各衙门中,有些衙门低级稍低但是职能也很重要,比如大理寺、通政司、太常寺、鸿胪寺、太仆寺等,基本上都属于正三品衙门,个别的是正四品衙门。

这些衙门的一把手通常称为“京堂”而不称“堂官”,京堂论政治地位和权力都远不及堂官,但是对于文职京官们来说,京堂又是他们仕途上绕不开的一道坎,只有跨越了京堂,才有可能跻身二品以上大员行列。

如果和现在相比,京堂大致相当于副部级,属于第三梯队。但是像通政司、大理寺两个衙门位九卿之列,也可以算是正部级或是享受正部级待遇。

在京各部院衙门中,主力队伍就是司官,我们最熟悉的司官群体就是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。实际上司官涵盖的范围很广泛,除了以上三个之外,还有宗人府理事官、副理事官、经历,都察院都事、经历,大理寺寺丞、太常寺寺丞,光禄寺署正等,都属于司官的范畴。

从品级来看,司官最高为正五品,其次是从五品、正六品以及从六品,相对来说跨度比较大。与现在相比,司官最高为正厅级,最低为正处级。主流的还是正厅级与副厅级。

是不是除了以上四类之外,其他的都是小京官呢?当然不是,清代对于小京官的定义是比较明确的,涉及的岗位也很多,御史只列出部分重要的岗位:

如钦天监五官正,通政司知事、经历,大理寺评事、经历,太常寺博士、典籍,太仆寺主簿,顺天府教授、训导,内阁中书、国子监助教,中书科中书,等等。

算起来,小京官才是文官队伍中人数最多的,也是最基层的办事人员,级别一般为正七品至从八品不等。和现在相比,小京官介于正科与副科之间。排在文职京官的第五序列。

杂职班京职这个词可能很多读者还不太了解,在国家的正式编制中,他们处于最末等,品级都在正八品以下,勉强属于入流官。

杂职京官岗位不算多,大致为鸿胪寺主簿,礼部四夷会同馆大使,铸印局大使,刑部司狱,奉宸苑闸官,等等。很明显,杂职京官基本上就是一般的科员。

翰林院、詹事府、六科、各道监察御史是单独成为一个系统的。低级别的修撰、编修、检讨岗位称为“坊缺”,高级别的侍读、侍讲、学士则列入“京堂”行列。

翰詹科道的选任比较严格,必须是要经过皇帝引见之后才能放缺,这部分官员的升迁速度一般比较快。和现在相比,这一类人学历高、年轻力壮,属于国家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